情緒病vs打機成癮 家長易誤會
發布時間: 2016/03/08 18:37
最後更新: 2016/03/08 19:36
本港接連有學童自殺,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提醒,有學童患情緒病,已有自殺傾向,但家長卻誤以為是打機成癮。
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指,曾有名校出身的父母對獨生子有很高期望,令13歲兒子認為自己要入最好的大學,非考首3名就不開心。後來兒子考試成績差,心情低落,鍾情打機,令親子關係更差。
直至他整個人變得頹廢、不上學,連刷牙洗臉洗澡亦無興趣,更有自殺傾向,父母誤以為他是打機成癮而帶他求醫,才確診兒子患情緒病,他打機只是選擇較開心的網絡遊戲逃避現實。麥永接直言:
誤以為打機成癮的情緒病個案並不是單一發生,面對父母不理解,患者會感到更大壓力,令情緒更差;有時家長不測覺,更會「踩多兩腳」。
他提醒,臨床上逾半患者因講不出自己情況、不想人幫,甚至認為無人幫到他而延誤診治,故情緒患者十分依賴身邊人的觀察發現,若子女瘋狂打機,或是患情緒病徵兆,家長不宜掉以輕心,應主動關懷。
麥永接指,除學業壓力,友情關係亦是青少年的挑戰,曾有17歲女學生因與多年好友鬧翻而心情低落,甚至認為自己被排擠,引發情緒問題,更有尋死念頭。但家長並無察覺,直至校方發現她無心向學,經求醫證實患抑鬱症,靠藥物治療及心理輔導後康復,亦與好友和好。
醫管局數據顯示,2011/12年度,17歲以下被診斷患有抑鬱症,及接受治療的人數約300人;但2012/13年度已上升至400人,一年間急升33.3%。過去3年整體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求診人數,亦由20,897人增至26,765人,升幅28%。
麥永接指,部分情況下,不論身邊人如何開解,情緒病患都會抱負面想法,故需以藥物治療,若發現身邊親友持續2星期情緒低落、對所有事無心機等,應及早求醫。他又指,現時社會對情緒病認識不足,教育局應增加教育,讓青少年認識情緒病,學習處理情緒,及早發現求醫。